关注美好科技生活
分享实用技巧资讯

分析|临时吃货受追捧,未来能出现独角兽吗?

分析|临时吃货受追捧,未来能出现独角兽吗?-小白号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紫金金融获授权同步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很多超市,柜台上会有一个“临时食品特卖”的牌子。从新鲜蔬菜到蛋奶,从二次半价到买一送一的“捆绑销售”,商品一应俱全,促销活动十分精彩。除了超市,专门卖临时食品的店铺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多家连锁店,逐渐成气候。

从消费端看,在疫情常态化趋势的影响下,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降低,消费偏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不再追求极致和轻奢,务实消费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也促进了近期食品行业的发展。

关于运输途中的食品,网上有激烈的讨论。在微博中,临时食品的相关话题越来越热,其中只有三家阅读量超过1亿。在豆瓣社区,“我爱围产期食品”这个群成立一年多,发展了9万多名成员;在抖音短视频中,关于间歇期美食的视频最高赞接近100万。

行业方面,同样受疫情影响,流通中存在大量临时性商品,这些商品在到期前通过常规销售渠道售出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在一些街边小店,私人超市等。,这种暂时现象比较普遍。所以一般商家会把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放在货架最前面,把日期新的商品放在后面。

但是,这只是为了扬汤止沸,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临食问题。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食物都是不可避免的,随时可以使用。这时候商家选择降价,不如交给专门的加工者进行包装处理,这就给了即食食品很大的市场空间。

临时食物受欢迎。

什么是临时食物?按照通俗的理解,前期的食品是指即将达到保质期,但还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其实保质期也是一个法律上区分责任的概念。一般来说,如果食品在保质期内出现问题,主要是商家负责。保质期到期后,商家可以相应免除责任。

2011年5月13日,有关部门将预包装食品保质期定义为预包装食品在标签规定的储存状态下的保质期。在此期间,产品可以充分销售,商标中没有的特殊品质得以保留。2012年1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要求,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进行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的关键期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单独销售。

如果保质期标注为1年或更长,那么临界期就是保质期前45天,比如我们常见的罐头、糖果、饼干等食品;如果标注保质期为6个月至1年以内,那么临界期为保质期前20天,如经常备货的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等;但如果保质期是90天到半年以下,临界期是在保质期前15天。这一类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真空包装和冷藏的熟食,方便米饭等等。

还有第四类,保质期标注为30天到90天以内,保质期前10天为临界期,主要是一些灭菌包装的肉制品、鲜鸡蛋等;如果保质期更短,从16天到30天以内,那么关键时期就是保质期前5天,比如酸奶、零食;最后一类标注保质期较短,如15天以内,临界期为保质期前4天,如鲜奶、现做现卖的主食、未经高温消毒的熟食、未经高温消毒的盒装豆制品等。

临时食品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某咨询平台发布了2020年中国围产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中,超过40%的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逍遥游食品;在临时食品消费者中,47.8%的人年龄在26-35岁之间。

4月,淘宝与科普中国合作,推出“周边冷消费知识报告”。据统计,外围食品采购量为210万。在这些商品中,剩余20%-50%的保质期,由于折扣较少,口味不受影响,通常会出现新一波销售高潮。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临时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18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临时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01亿元。艾媒的分析认为,以前的临期食品并不受超市重视。但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实体产业无法正常经营,很多食品卖不出去。这就导致了产品链上游的货物积压,于是临时的产品销售就成为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70%以上的临时食品消费者是22岁至40岁的年轻人,未来临时食品的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东兴证券分析师孟思硕认为,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变化趋势是低价渠道快速增长,临时食品销售近两年快速获得消费流量。

当然,在市场升温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临时食品社区,一些消费者声称收到了包装破损的食品,过期的食品,甚至是变质的食品。

这提醒了人们一个重要的事实:虽然在途食品是非过期食品,但食品投放市场后,仍需加强对其质量安全的严格控制。人们在购买时,仍应根据需要购买,尽量不要大量储存,防止因过期变质造成食物浪费;如果发现食品过期、膨胀、发臭、发霉等。,就不应该再吃了。

运营的关键在供给侧。

国内食品行业火热,催生线下食品折扣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外,随着《反食物浪费法》的颁布实施,反食物浪费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和消费趋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临时食品轨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食品相关企业注册总数已达94家,市场竞争加剧。也是在2021年,临时食品行业开始受到资本关注,“好卖”、“旺集”、“小象生活”等品牌获得融资。

在这些玩家中,“好卖”值得一提。目前已开设400多家连锁店,预计未来三年将门店数量扩大至5000家。以“全场1折”为口号,“嗨特购”在成立一年内开了近200家店,其中近一半集中在北京。

从运营策略上看,好卖、特买是典型的流量战术。把店铺的位置和高流量匹配起来,很容易吸引到源源不断的年轻消费者到店。除了选址带来的自然流量,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饮品等核心品类的销售率相对较高,品牌更新快。

与一线城市特卖特买集中不同,“寻乌社”在河南创立,半年内开了40多家店,主要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南京的大象生活更注重消费场景。主要以社区消费为主,店面风格简单。主要经营食品饮料、日用杂货、餐桌调料、米粉、粮油等家居日用产品。

在后疫情市场,临时食品成为为数不多的也被资本关注的线下业态。然而,临时食品店经营成功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货源。随着人们对在途食品需求的增加,在途食品的收购已经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

从供应端看,食品来源有五种:一是厂家库存商品;二是大型超市下架的产品;第三是电商平台的回归;第四,经销商手中真正进入临时期的产品;第五,进口食品的库存。很关键的一点是,过渡时期的粮食供应并不稳定,主要取决于过渡时期粮食的销量。如果当期产品卖得好,未来一期的货会相应减少。

以前做的人少,货多。即使他们专门经营临时食品,他们也能找到商品。然而,随着制作临时食品的人越来越多,对商品的需求也在增加,商品的供应根本赶不上需求的增加。以前是加工临期的货源追着临粮仓库跑,现在反过来了,专门批发临粮的仓库追着货源跑。而且可能拿不到货。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认为,在临时食品市场,商品供应至关重要。如果经销商的仓库不规范,比如温度控制等环保不到位,有些产品到了可能已经不能食用了。

另据知情人透露,目前中国的临时粮食仓库主要集中在上海、青岛、天津等港口城市。考虑到物流成本和时间,中游的临时食品综合店大多按照“就近原则”设置在仓库周围,以便及时有效地就售前售后问题进行沟通。

另外,前期食品的配送价格一般是商品零售价的2-3折,还有议价空间。如果前期的食品玩家能够通过与上游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成熟的供应链,那么前期的食品玩家就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但是由于保质期长短的影响,季前赛的食品价格变化较大,季前赛的食品球员应该有更好的保质期。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Pro Food是一个大市场,但Pro Food折扣店本质上是零售业务,所有实体零售店遇到的问题,Pro Food折扣店也会遇到。Pro Food的几位头部玩家能否成为市场大潮中的独角兽,仍值得后续观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白号 » 分析|临时吃货受追捧,未来能出现独角兽吗?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