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正显示出复苏的迹象。过去三年,全球贸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供应链中断、俄乌冲突和能源价格飙升,一度陷入低迷。现在,随着疫情的恶化和全球供应链运作的逐渐恢复,全球贸易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玛丽·波贡(Marie Pogon)近日表示,2023年全球贸易将增长1.7%,高于此前的预测。预计明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将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韩国出口遭受重大打击,8月出口连续11个月下滑。但8月出口降幅收窄,且小于预期。
韩国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8.4%,经济学家预测降幅为11.8%,低于7月份16.8%的降幅。8月进口总额下降22.8%,贸易顺差8.7亿美元。
由于韩国出口的商品用于各种生产活动,包括机械、显示器、成品油等,被认为是全球贸易的风向标。现在随着8月韩国出口回暖,全球贸易复苏的可能性将增强。
全球贸易仍然受到限制。
疫情期间,欧美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稳定经济,刺激投资和消费,不仅提振了资产价格,也带来了高通胀问题。加上供应链中断和能源价格飙升的影响,欧洲和美国的通胀进一步加剧。进入2022年后,随着疫情逐渐消退,各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开始加息以对抗通胀。
但作为处方药,加息虽然能有效降低通胀,但也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美联储加息推动贷款成本上升,企业和个人更难获得投资和消费的资金,导致投资和消费减少,进而影响美国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增长。
虽然全球机构对贸易复苏的判断趋于乐观,但仍需关注未来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是否持续。幸运的是,美国目前的通胀指数正在改善。
周五公布的8月就业报告显示,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8.7万个,高于预期。该报告包含足够多的抵消因素,支持劳动力市场正在温和放缓的观点,足以防止经济萎缩。由于劳动力参与率上升,失业率升至3.8%,时薪温和增长。此外,7月和6月的就业增长比此前报道的低11万人。
一些专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化降低了今年再次紧缩的可能性。
但也有人认为,8月份的就业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散,但不足以支持美联储将停止加息的结论,因为决定美联储利率的仍然是通胀轨迹。尽管美国就业增长放缓,但失业率仍然较低,通胀仍然过高。
全球央行未来很可能继续对抗通胀,并通过限制性货币政策对需求施加压力。
全球贸易仍然依赖于中国的产业链。
中美贸易冲突的持续和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如今,美国正在强化离岸外包的贸易模式,加大与加拿大、墨西哥等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支持东南亚、印度的低端制造业取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在逐步加强与亚非拉的经贸合作。
然而,在第五次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并未减弱。一方面,中国的出口结构在升级,其中汽车的出口量在上升,今年上半年超过了日本。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汽车234万辆,同比增长76.9%。
另一方面,虽然2017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但2022年将降至17%左右。然而,美国仍然难以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离岸外包战略看似成功,背后却是中国企业。为了躲避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中国制造绕过了墨西哥,然后通过墨西哥出口到美国。
虽然低端商品的进口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但美国仍然从中国企业进口产品。中国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投资风起云涌,而中国的企业通过投资出海,以“越南制造”的形式进入中国。从中国转移过来的终端产业,仍然需要进口中国中上游产业的产品。这意味着美国从越南和墨西哥等“中转站”进口的产品仍然是中国制造的。
但仍需警惕的是,全球产业链转移进程依然缓慢,进一步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与此同时,反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加剧。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