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好科技生活
分享实用技巧资讯

季节性,正在成为本地生活商家的“618”和“双11”。

原标题:季节性,成为本地生活商家的“618”和“双11”。

季节性,正在成为本地生活商家的“618”和“双11”。-小白号

执笔/陈继英

端午节和618相撞,带来了疫情小阳春的消费。

销售普通实体产品的商家和品牌可以利用618低价促销,撬动囤积消费,迎来业绩的瞬间反弹。

而“保质期短”的时令生鲜产品,以及餐饮等行业,受“即做即卖”的供应限制,无法像实体零售商那样“短期爆发”。因此,能否利用端午节等节日消费的机会,是相当重要的。

两种玩法也对应着不同的消费逻辑,极大的促进了性价比消费,季节性消费对应着仪式性消费。

尤其是在疫情阴霾下,能否利用好“季节性”红利,正成为餐饮、生鲜等地方商家的命门。季节性操作怎么做?这个端午节,你可以看到几个越来越明显的答案。

季节的背后,是仪式消费的爆发。

5月25日,离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星期。00后大学生方平在电商平台下单买饺子,却等了一周。因为疫情,商家延迟发货。

6月1日,她等不及了。她饿着肚子赶紧打开,下了一个即时送饺子的订单。

订单不仅平,而且饿。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汤圆外卖销量同比增长超50%;翻阅粽子第一品牌五芳斋的招股书可以看到,端午第二季度,其每年贡献了五芳斋粽子50%以上的销售额。

在河南方平县城长大,小时候家里包的粽子口味单一。“都是甜甜的枣粽子,油腻的我一点都不喜欢”。

这次,方平特意买了一些咸粽子。“蛋黄和五花肉都不错,就是螺蛳粉翻了。那味道太重了,就像变质的大米”。

方追风的“仪式感”不仅限于端午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杯热红酒,春天暖阳下的一次露营,端午节的第一个粽子。

“既然生活如此苦涩,你不能平躺,那就给你的生活加点糖吧”,方平吐槽道。“大学三年,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半了。我们太辛苦了,上网络课,等着解封,查核酸,下半年找工作,甚至遇到最难的就业季”。

唯一留下的“仪式感”是方平抵御压力的“盔甲”。

当然,有些“仪式感”可能是商家和品牌的勾结。尽管如此,方平欣然接受,“在生活中寻找一点诗意不是很好吗?!”

与方平对跟风的无知不同,这家互联网巨头的90后员工张华(音译)将紧跟季节变化的“仪式感”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和复兴”。“中国最看重季节,所以季节消费就是壳里的消费,心里的文化”。

几年前,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张华曾经是英式下午茶的爱好者。当钟敲四点时,世界上的一切都立即停下来喝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始于四年前回国后。“追根溯源,英国茶文化,我发现根还是在中国”。

今年冬奥会闭幕式中的“二十四节气”元素,让张华觉得相当惊艳。从“雨”开始到“立春”结束,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充满活力。

张华发现,国潮当季,其实渗透到方方面面。比如游戏里他买了中秋限量版皮肤,盲盒里他买了新年礼盒特别版。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趋势的第二次创新,打破了圈子,走向大众”。

张华并非孤例。根据百度数据,郭超的搜索热度在过去十年里增长了528%。

这个端午节,张华请了一帮朋友,过了一个端午节的满满气氛,挂上了艾草和药味浓郁的香囊。当然,粽子是不可或缺的。长期戒酒减肥的张华也吃了一个低热量的杂粮饺子。

与方平的理性仪式感和张华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不同,出生于80年代的茶叶品牌企业家冯云声称,他习惯于季节性消费,以“保持健康”。

前几年创业,要有高密度的社交,还有酒桌上的纵横交错。疫情以来,社交大大减少,一日三餐定时。他在饮食上变得极其挑剔,给自己定下了“时不我待”的标准。

他还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了创业中——在品牌的粉丝社群中,推出了二十四节气应季茶单、立春茉莉花茶、雨季小青橙。“我们发现顾客挺愿意买的,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我们的生意增加了不少”。

风向“金融故事俱乐部”恢复。“这种带来健康和养生、精神满足的季节性消费——季节性,原本是一种古老的流行文化,现在被复兴了”。

本地商家,靠“时不时没饭吃”来翻身。

追求大众化的季节性消费,成为各地商家流行的“求增长、变趋势”的跳板。

乍看之下,松鹤楼这家老牌餐饮企业似乎有点“头脑发热”——疫情还未消散,甚至还开了新店。

要知道,餐饮行业的情况并没有完全好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食品饮料收入同比下降22.7%,5月份也不容乐观。

鹤楼也未能幸免。“最近几个月,80%的门店无法正常营业,在不同的时间关门,或者不能在大厅里吃饭,”品牌运营总监黄易告诉《财经故事》。

虽然收入下降了,但新店一直在开。刚刚过去的5月,仅松鹤楼的面馆生意就新开了5家。

“冲动”是基于松鹤楼靠的是“季节性”的奖金,不再局限于“做生意”的岗位,“做生意”的生意越来越吃香。

从4月到6月初,端午礼盒给松鹤楼带来了上千万元的收入,“基本上和我们餐厅最近三个月的销售额持平。”黄易对《财经故事社》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

当地商家参与端午节的热情不亚于品牌对618和双11的热情。

疫情发生前,上面说的季节性消费,对松鹤楼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但疫情发生两三年后,季节性消费已经成为松鹤楼赖以为生的“雪中送炭”。

“有了外卖和礼品盒,我们仍然能够支付我们的员工,”黄易透露。“疫情发生后,未能迅速从坐商转为经商的餐饮企业,估计很难生存。”

近年来,包括海底捞、肯德基、星巴克等品牌相继推出端午节季粽子礼盒,跨界进入市场。

这些头部玩家进入市场的热情,本质上是希望拉近与食客的距离,进而带动常态化商品的销售。

相比依靠低价引流的大促、团购,商家更看重的是季节性消费是重新唤醒大众的潜在需求,进而通过商品和服务的导流和转化,无需陷入低价厮杀。这种增长方式更健康,更积极。

此外,由于季节性消费是可预测的,商家可以提前规划,增长和转型的确定性更强。

而且季节性消费,时间短,强度大,贯穿全年,也符合保质期短,货源稳定,即做即卖的供应特点,比如餐饮,生鲜,鲜花等。

大多数商家看重的不仅仅是当前的营收,还有季节性营销带来的后续转化价值。

基于以上多重考虑,品牌也在积极准备参与平台的季节性特价活动。在饿了么平台上,参与今年端午消费季的商家同比上涨30%。

“这已经是我们的正常运作,以刺激消费的季节,”黄易透露。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金秋的大闸蟹等等。都有。“苏杭菜很有季节性”。

甚至在餐饮产品中,时令菜品的权重也越来越高。松楼的菜品一年大调整多达四次。除了五到七道年菜外,剩下的菜大部分都是时令新品和经典苏帮菜,“加起来大概有40道菜”。

无论是外卖还是堂食,“时令”已经成为松鹤楼的主要标志。

松鹤楼的运营有两点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避免同质化,不能“肤浅”,还要玩“内有什么,外有什么”的新思路。

往年松鹤楼的端午粽子礼盒一般都是卖给B端的。今年,为了贴近C端用户,松鹤楼特意预留了上千个礼盒参与饿了么端午活动。

考虑到用户的健康需求,松鹤楼今年在过去传统口味的基础上推出了多款新口味的海水饺。

这种口味创新深受消费者欢迎,不到端午节就销售一空。

考虑到年轻人普遍不喜欢“过度包装”,松鹤楼喜欢,特意推出了布袋粽子礼盒。价格低,包装环保,销量在所有SKU中排名第二。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粽子相关专利申请超过1400件,包括生姜粽子、天鹅肉粽子、阿胶粽子、人参粽子等。今年,黑松露、佛跳墙等新口味成为新宠,在高端市场打开了一席之地。

第二,借力平台,跨界联名,可以轻松破圈,但一定要选对“CP”。

季节性消费是大众刚需,只有品牌和商家自己,能接触到的群体有限。因此,本地生活业务必须学会利用平台来延伸触及范围和转化半径,并与大量业务建立势头。

这个端午节,松鹤楼还参与了饿了么原创神IP的联合活动,从而连接和转化更多的年轻用户。尝到甜头后,在接下来的季节性消费季,松鹤楼打算联合更多苏州老字号,一起跨界联动,扩大声势,带来增量。

跨界联合品牌是一个比较棘手的方式,先后与几十个品牌“组CP”的五芳斋已经驾轻就熟。

数据显示,五芳斋传统粽子礼盒销量贡献仅为6%,而王者荣耀联名礼盒销量占比25%。

这种跨界营销通常是为了吸引新客户。所以平台和品牌通常不走寻常路,打造大胆混搭的“CP”。反而更容易给人带来惊艳的感觉,推广原生态的春雪季节文化,快速给年轻人破圈。

标签

正如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所说,“人们从来不消费事物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事物作为符号来凸显自己”。

目前年轻人追求的季节性消费,本质上是消费升级浪潮下的一种“自我愉悦”的消费。而这一波,通过社交平台的放大和加强,以及平台商家的快速响应,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对于本土商家来说,季节性消费的火爆意味着本土商家可以突围,找到类似618、双11的爆发窗口和运营支点。当然,与618和双11不同,季节性营销更具有常年性和计划性。

从二十四节气,到春节、元旦、五一、国庆……在年轻人的仪式消费浪潮中,商家可以顺势而为,为自己的生意带来新的增长和转型。

依靠“季节性”泛滥流量,撬动消费,成为当地商业运营的新趋势。包括端午粽子在内的季节性消费,成为平台、品牌、商家合谋的新战场。

或许几年后回头看现在的“季节性”操作,就像2009年诞生的双11一样:一切才刚刚开始,但一切都将被这深刻改变。(方平、张华、冯云为化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白号 » 季节性,正在成为本地生活商家的“618”和“双1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