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号观察】中德贸易关系47年来总体稳定,2022年平衡会因为被美国切断而被打破。
根据管理咨询公司EY的分析,几年前,中国是德国的第四大投资者。截至2021年底,德国已连续47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德国在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是,目前中国在德语方面只是处于次要地位。
根据相关数据机构的数据,2022年,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进行了26起收购或投资,总价值近2.9亿美元。在德国的收购或投资案例中,中国企业排在第12位,美国公司和英国公司分别以242笔和128笔交易排在前两位。
与2016年相比,中德之间的M&A大幅下降。资料显示,2016年是中德M&A年,德企收购德企的商业委托案例为68起,但2017年下降至54起,2018年达到最低值,仅有34起。
2022年中德M&A持续减少并非个例。对于整个欧盟来说,中国的收购和投资行为正在放缓。
去年,中国企业对欧洲公司进行了139起收购或投资,比2021年减少了16起。值得注意的是,这139笔交易的价值仅为43亿美元,比2021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被德国乃至欧盟津津乐道的中德最大单笔收购已经成为历史。此前,德国最大的收购案是中国美的集团收购总部位于奥格斯堡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耗资47亿美元。
这种交易恐怕以后不会再发生了。一方面,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多变的市场环境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整体来看,中欧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下降的区间。
以上数据表明,当前中德关系处于冰点。这种状态会对中国、德国和欧盟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中德、中欧经贸合作存在潜在隐患。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比如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促进了制造业的回流,对全球产业的合理分工产生了不利影响。从“不要对中国太天真”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近两年德国内部出现了对中国的争论,甚至一些德国政客的立场也遭到了工商界的强烈反对。
上个月,经过德国政府内部数月的争论,中远获准收购汉堡港Lerol集装箱码头24.99%的股份。据此前报道,2021年9月,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与HHLA达成协议,收购“福地”码头35%的股份,遭到德国个别媒体和政界人士的反对。2022年10月,德国政府批准了一项妥协方案,允许中国企业收购“富迪”码头24.9%的股权。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企业层面合作共赢的意愿始终存在。其实收购的标的本身并不大,但在当前中德、中欧关系复杂的环境下,M&A本身能否贡献,并不是出价的多少,也不是中国市场的潜力,而是外部的政治因素甚至会对M&A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业内人士称,这笔本应互惠互利的交易却因莫须有的“担忧”而一波三折,这反映了德国和欧洲一些政客不顾经济发展要求,对中国过度防范的政策倾向。
从德国和欧盟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仍然是他们不想失去的最大的单一市场。然而,欧美对中国的“去风险化”和“脱钩”影响了中德、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中欧能否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增进战略互信,存在诸多变数。因此,期望中德、中欧贸易关系在短期内回暖是不现实的。
第二,德国减少了对中国的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和外贸压力很大。
众所周知,德国在欧盟经济中一直占据首位,是欧盟单一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国,并与欧盟其他经济体保持着强劲的经贸关系。如果中德关系歪斜,必将影响中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
据了解,作为欧洲最稳定、最发达的欧洲经济体,德国在过去几年一直受到中国投资企业的青睐。特别是在中德建交45周年前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大批M&A企业纷纷前来投资。
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看,德国主要处于高端环节,中国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高端,部分产业处于低端环节。中德相互投资主要在高科技领域,而德国对华投资主要在汽车、化工、发电设备等生产性项目,科技含量高。中国对德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
现在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进一步下降,我们不知道中德两国的经济关系会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德中关系紧张将给德国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新的挑战和危机。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