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好科技生活
分享实用技巧资讯

国美是拖累还是自身问题。渤海银行如何走出泥潭?

国美是拖累还是自身问题。渤海银行如何走出泥潭?-小白号

【小白号观察】2022年被监管层处罚后,2023年2月,渤海银行迎来了监管层的多事之秋。

2月27日,银监会披露了一份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渤海银行因理财业务数据错报等13项违法违规行为,被银监会罚款860万元。这是继2022年被监管部门处罚后,又一次被曝光的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去年8月,国美电器欠渤海银行70亿元债务。延期半年后,国美向渤海银行归还债务的时间差不多了。

问题是,国美拿什么来还渤海银行的70亿欠款?渤海银行近年来问题频发的背后,是自身问题还是国美拖累?

翻开渤海银行的发展画卷,我们会发现,成立于2005年的渤海银行,近年来频频因为业务合规、风控不足而卷入口水战。

作为曾经的家电渠道老大国美的最大债务人,讨债难,江西民企救民可信的“28亿元事件”尚无定论。当地分行多次因违规贷款或贷前尽职调查不充分而被列入当地监管通报名单。

甚至被媒体尖锐评价为“一年至少违规7次”,负面舆论在消耗企业声誉和形象的同时,也成为延缓渤海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谁拖垮了渤海银行?

1.国美大厦要塌了,70亿债务要还,遥遥无期。

在给国美贷款的时候,渤海银行显然对黄光裕的“复出”充满了想象。我对他出狱后在国美控股集团高管会议上“力争在未来18个月内恢复原有市场地位”的豪言壮语深信不疑。

然而,18个月后,这个“18个月恢复计划”宣告失败。取而代之的是“2023年实现更高利润并达到之前的高水平,2024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25年明显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的全新目标。留给渤海银行的是高达70亿元的债务敞口。

相比于“画饼”的新计划和目标,国美的债务人更关心国美能否偿还债务。什么时候能还回来?

谁也不会想到,曾经帮助黄光裕成为首富的国美会陷入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数据显示,目前,国美电器的债务报表已累计至585.67亿元,其中有息银行贷款和其他贷款合计280.56亿元,渤海银行是国美电器的第一债权人。

国美从渤海银行贷款去年8月到期,风险敞口70多亿。经过双方沟通,国美再延期半年。关于半年后国美能否顺利偿还这笔债务,我们试图从国美的经营实践中寻找答案。

在国美公布的2022年中期报告中,已公开警示“未来经营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已审慎考虑多项缓解财务困难和流动性问题的计划和措施”,国美已将公司的经营困境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结合国美电器去年上半年营收打五折、净利润亏损50%以上,以及黄光裕夫妇去年9月再次疯狂减持套现,国美大规模裁员、停发员工工资、缴纳社保,国美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确定性。

事实上,据《财新周刊》报道,北京市政府在去年8月初就成立了专门小组,开始介入国美的资产重组,并召开了两次债权人联席会议。但对于国美在会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债权人并不买账,也使得整体进程缓慢,悬而未决。

面对岌岌可危的债务,国美已经不是当年的家电老大哥了。分拆业务出售,出售资产成为其生存之道,经营空间不断被压缩。过去的首富几乎是“卖不卖”。

展期到期渤海银行能否收回贷款似乎显而易见。

第二,28亿还挂着。

国美电器经营困难,渤海银行贷款难以及时收回,民企和百姓信赖的28亿未决案件仍在继续透支渤海银行的声誉。

2021年,围绕渤海银行南靖支行、江西民企姬敏的“28亿元存款案”引发热议,一时间将渤海银行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整个复牌案,源于去年8月,姬敏信任的子公司无锡虞姬何山药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于江华接到的一个电话。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业务员在电话中询问企业是否在办理存款质押业务。

据姬敏信托称,集团旗下子公司无锡何山药业和南京恒生药业在南京分行购买了33亿元“新易存”产品,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将33亿元存款中的28亿元质押给一家与姬敏信托无关、被央企公开“仿冒”的伪央企“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并由该企业提供质押担保进行票据融资。

对此,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并不认可该账户,声称姬敏受托方不仅知情,还向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收取高额利息。面对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脏水”,姬敏信托一方怒不可遏,接连从官媒发出《姬敏信托:关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六个问题》!和“姬敏信誉:再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直指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内外勾结,知法犯法,欺骗客户,伪造公章,严重扰乱金融秩序,侵害客户合法权益。

随着公安的介入,案件有了一点进展。虽然整个案件至今没有定案,姬敏可以信任的28亿存款依然悬而未决,但在渤海银行,已经有多名涉案员工相继入狱。

第三,当风控开始失控的时候。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控能力的高低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无论是国美的高曝光率,还是悬在半空的可信的28亿,都充分暴露了渤海银行在内部管理制度和内控体系上的严重不足。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信息,渤海银行2021年共被罚款9720万元,在罚款最高的10家银行中排名第三。处罚原因包括地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贷款不合规,违规向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未经董事会批准的重大关联交易、未经程序批准的一般关联交易等34个问题。

然而,即使经历了2021年的惨痛教训,渤海银行似乎仍未能在2022年“洗心革面”。

去年3月,根据银监会通报,渤海银行在标准化数据(EAST)数据质量监控领域存在15项违规行为,被罚款360万元。9月,渤海银行福州分行因贷前调查未尽职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375万元,分行5名负责人也被警告并罚款。11月,渤海银行杭州分行因贷款管理疏忽被罚款110万元,北京分行因贷前调查未尽职被罚款50万元…

渤海银行作为城商行体系中的一员,其无序经营、风险失控不仅影响自身品牌和声誉,也损害了整个城商行体系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面子”。

在国家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渤海银行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从源头抓起,严肃追责,查漏补缺,构建更加完善、科学、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道德教育,切实履行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使银行结构发展趋于良性,使金融风险隐患得以化解。

渤海银行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业务发展路线上的偏差,那就是自己,而不是外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白号 » 国美是拖累还是自身问题。渤海银行如何走出泥潭?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